著名漫画家方成,年近90岁,看表面像60来岁,听讲话像50来岁,思维清晰也许许多40来岁的人还比不上。他天真烂漫,不知老之已至,每天清晨5时起床,整天匆匆忙忙、笔耕不辍、创作不仅,还常常骑着自行车四处溜达。他给自己画了一幅漫画像,并附了一首风趣幽默的打油诗:“生活一向很平常,骑车绘画写文章,养生就靠一个字:忙!”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方存活不过100岁,一定是上天犯糊涂了!”
有些退下来的老同志,感叹自己变成“三等公民”:等吃、等喝、等死。整天愁眉苦脸、浑浑噩噩,这样对身体健康大幅不好。
很多人确实是由于“忙”,才少病少恼,身健心安。他们感受到:在“忙”中,有数不清的快乐;在“忙”中,有无限的喜悦;在“忙”中,能立身处世。总之,“忙”,是人生康乐的绝佳营养剂。
“若无他故,我必活百年。”这是我国知名人口学家、经济师和教育家马寅初先生说的一句“狂言”。实际上,马老生在1882年,卒于1982年,恰好百岁大龄。
马老能保养大龄的长寿秘诀通常是:内养外练达天年。这里主要讲下他的“内养”功夫,便是“坦然”二字。
马老大半生历经坎坷,却一直微笑对待人情冷暖,豁达应对宦海沉浮。当初,任北大校长的马老,听见被免职的消息,只是“喔”了一声。二十多年后,在听到被平反的消息,他也只是“喔”了一声。他的这种涵养、气度,确实非一般人所能做到。
有副对联说得对:“泰然自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明朝养生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上说:“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坦然,而卒于紧促。”美国医学教授威迪安特经过长期研究,也得到如下结果:古今长命者皆坦然。宋朝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程颐的一首七律:“闲着没事不坦然,入睡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困穷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更是道出了“坦然”二字针对修身养性的极端重要性。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80岁时逐渐动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于95岁高龄时完成这部7卷本的皇皇巨著,让人啧啧称奇。
冯友兰的哲学理论在国内外都有重大影响,这里仅举一例。
韩国总统朴槿惠,自称是“没有父母,没有老公,没有儿女”的“三无”女性,人叫“冰公主”。她备受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影响,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从我最困难的时候,令我重新找回平心静气的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晚年时,曾有人向他请教养生秘诀。老人沉吟半响,慢慢地讲了三个字:“不着急。”
冯老将“不着急”的养生秘诀,围绕于自己的修养身心和科学研究当中,憧憬进入一种无牵无挂、无拘无束的精神境界。大家描述冯友兰“视其色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如时雨之滴”。在耄耋之年,他目近失明,耳近失聪,而学术活动却一刻未停。可见,冯老的“不着急”,不是生命钟摆的停息和缓慢,而是对生命尺寸和宽度的扩展。
袁晓园举世闻名,不是因为她四妹袁静在解放初写了一本风行一时的小说《新儿女英雄传》,也不是因为她三妹的女儿琼瑶是我国台湾的著名小说家,只是因为她本人的一生充满了神秘色彩。
袁晓园出生翰苑世家,工诗词,善字画,喜交友。少年时期,她打破封建家庭樊篱,只身赴法国勤工俭学;上世纪40时代,她成为我国第一位女外交官;70时代,她作为知名美籍华裔学者第一个率团访华,遭受党和政府多名领导人会见;80时代,她毅然舍弃美籍,别子还乡,叶落归根。
她100岁时,在中央艺术馆展览自己创作的100幅书画作品,前来庆贺、观赏者人山人海,刘延东发布了热情洋溢的贺词。
她101岁时,在古都南京创立了袁晓园艺术馆。我与新中国新一任驻美大使柴泽民,陈毅元帅之子、我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等,受邀前去庆贺。袁晓园与前来庆贺的人群亲切交谈,并翩翩飞舞。
袁晓园赠我一帧七绝条幅:
不拜耶稣不参禅,不信气功不练拳。
人间哪有不老药,随遇而安过百年。
《黄帝内经》中指出“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是养生的关键原则。袁晓园的养生秘诀,正可概括为四个大字,便是“随遇而安”。
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有一套与众不同的养生秘诀,概括起来便是五个字:笑、俏、唠、跳、掉。
笑:开朗,没乐都要找乐。
俏:穿一辈子中山服,到老了换个衣服,穿穿球鞋,往年青里打扮,更主要的是精神上要年青,做到“老来俏”。
唠:常常和别人聊天,不能觉得自己老了,一天到晚老闷着。自己心里有事,通过聊天说出来。听别人说话,掌握新鲜信息,让生活充满乐趣。
跳:运动。一定要有一项运动随着自己,要成瘾,要专心,日久天长,效果显而易见。
掉:要自身掉价,这条最关键。以往你是领导,现在不是了。看你培养年轻人坐在主席台上,你坐在下面,内心一定要均衡。在家里也是一样,以往你是一家之主,凡事来定,如今多听听儿女的建议,他们也许比你强得多。掉价要掉到整天和孙子孙女一块玩,享受天伦之乐。掉到孙子辈的堆里,即便是掉到家。
不少人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觉得养生是老年人的事。其实,养生是指行为、作息和饮食的调理,适用于每个年龄段的人。
中央电视知名主持人白岩松,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却与许多疾病不沾边,总是精力充沛、生气勃勃、高谈阔论、日夜不停。
这主要得益于他总结出的六字养生秘诀:“管住嘴,好动腿”。
首先是要“管住嘴”。《皇帝内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饮食过度危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白岩松常说几句话:一句是“任由‘三高’食品美味,我却独爱蔬菜”,一句是“饭吃八分饱,少病无烦恼”。做为健康宣传员的白岩松,平常自然也喜欢美食,但他更爱吃粗纤维粗粮,并且保持一定的“饥饿感”。他认为,在进餐时“管住嘴”,才能带来健康的生活。
其次是“好动腿”。白岩松每日即便再忙再累,也要坚持活动筋骨。周末常去爬山、慢跑、打乒乓球;平时不忙的时候,工作或出门办事,他都坚持徒步。他还经常参加所在足球队的训练,和朋友们一起参赛,将汗液尽情挥洒在运动场上,与队友们共同享受运动带来的轻松和快乐。
白岩松又把“管住嘴,好动腿”这六个字的养生秘诀归纳为一个公式,命名为“私人保健公式”:“1﹢1﹦11”。
何谓“1﹢1﹦11”?白岩松解释道:“1﹢1”是指管理嘴、好动腿,这俩具体行为加在一起,代表着对生命的适用和激励就能达到11。11就像人的两腿,也像一双筷子,加在一起刚好是管住嘴、好动腿的含意。1﹢1除掉任何一个1的结果,都会让健康降低10分。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官运屡遭贬官,由于主张抗金而受挤兑,一生壮志难酬;和唐婉的美满婚姻横遭长辈拆开,情揣刻骨铭心的心理创伤;晚年闲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穷困潦倒,缺衣少食,近乎“苦行僧”。然而,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饱受人情冷暖、宦海沉浮的陆游,却享年86岁,是我国古代诗坛少见的“诗翁寿星”。
其养生秘密在哪?回答非常简单,便是七个字:“只将食粥致仙人”。
我们到粥店喝汤,经常能看到墙面上写着陆游的一首七绝《食粥》:
世人个个师兄年,不悟长年在当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仙人。
这首明白如话的《食粥》诗,是陆游74岁时写的。诗的中心意思是,食粥可以使人长命(即长年),赛过仙人。
必须进行解释的,可能是诗中的“宛丘”二字。冯友兰先生之女、著名作家宗璞大姐,以前比较详细地向我解释过“宛丘”二字的来历。
宛丘,指宋代诗人张耒,字文潜,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陆游在这首诗的序文上说:“张文潜有食粥说,谓食粥能够延年,予窃爱之。”因张耒住所在宛丘,又撰有《宛丘集》,故陆游以此称其名。
“民以食为天”,用餐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而粥则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陆游一生作诗60多年,保存下来的就有9300多首,其中关于养生的诗有300多首,享年86岁。所有这些,可能和他长年坚持食粥相关。
于右任,国民党元老,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教育家,陕西三原人,去世于台湾。
于右任晚年写了一首名为《望大陆》的诗,被称作是一首震撼中华民族哀歌,更是他晚年动人心弦的一首绝唱。
于右任先生的养生秘诀是八个大字:“常想一二,不思八九。”意思就是,尽管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总也有“一二”称心之处。人生应当多想这些“一二”开心的事,不愿让人揪心的“八九”的事。那样,情绪才能愉快,人生才能阳光。
中医有句老话:“病由心生”。有些人“身上得病,心中无病”,像于老那般,做到“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开朗乐观,随遇而安,养神怡神,仍然可以战胜病魔,做到健康长寿。
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季羡林,以98岁高龄告别人世。
记得我曾两次拜访季老,他在我带去的册页写过成语“闻鸡起舞”,还写过朱熹的一首七绝:“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能轻。未觉水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季老有个“三不主义”的养生秘诀,几乎众所周知,人人皆知,这便是九个字:不挑食、不嘟囔、不锻炼。
有关“不挑食”,季老幽默的说道,普遍有人才逾不惑,便开始偏食,这也不吃、这也不吃。一到用餐,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窘态可掬,令人发笑。以这种心态而欲求长命,岂非南辕北辙?
季老觉得“不嘟囔”最为关键。对什么事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开朗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处理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有这样的心境,焉能不健康长寿?
对于很多人理解不了的“不锻炼”,季老解释道,我并不肯定反对适度的体育锻炼,锻炼但不能过度。一个人如果每天望长命如旱灾之望云霓,又很肯定相信体育锻炼,则此人的心态也许有点紊乱,反不如随遇而安为宜。
被人称作“文坛奶奶”的冰心老人,生前常以他人书写春联:“满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她老人家也给我书写过这副对联,并特别标明这是她先人子修公的自勉联。
这副十个字的春联,既是冰心的修身之法,也是她的养生秘诀。
季羡林生前很欣赏这副对联,并亲自写过两篇文章,对其进行阐释。
所谓“满足”,便是局限于自己已经得到的,指生活、心愿等。除此之外,不要还有非分之想。我国有句老话:“知足常乐。”这四个大字,可谓神丹妙药。
所谓“知不足”,就是要清楚自己的“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区域”。“知不足”和我国另一句俗话“知人之明”紧密结合。既然知道自身有“不足之处”,就要发奋图强、认真学习,尽量进行填补。
有关“有为有不为”,简单说来,“为”便是“做”,应该做的事,务必去干,这便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便是“有不为”。
至于什么事应当“为”,啥事应当“不为”,我们一定铭记并贯彻我国的另几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