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头痛发病较急,常伴有畏寒、发热、鼻塞、流鼻水等证据;内伤头痛发病缓慢,主要有肝阳头痛,表现为面红口苦,舌苔薄黄;肾虚头痛,男性遗精,女性遗精,舌红,苔藓少;血虚头痛表现为头痛、恐慌、舌质淡。
百会穴:将耳郭折叠向前,找到耳尖,通过耳尖连接成一条线,与中线的交点是百会穴。艾瑞穴可止痛止晕,清热通窍,益脑安神,主要用于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力不足、鼻塞、鼻出血等不适。
涌泉穴:在脚底,弯曲脚趾时,脚心最凹的部位就是这个穴位。艾灸穴可通窍苏厥,回阳救逆,镇痉挛,益肾净心,主冶头痛、儿童惊风、癫痫、失眠等疾病。
行间穴:在脚、第一、第二趾、皮肤颜色深浅交汇处,艾灸穴能清热解火,熄风定惊,主要用于头痛、眼赤痛、中风、癫痫、失眠等疾病。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跖骨间隙凹陷,在拇指伸展肌腱边缘,针灸穴具有湿风作用,主要冶炼失眠、头痛、腰痛、全身疼痛等疾病。
艾条温和灸法:取百会、列缺、涌泉等穴位,用艾条将头发分开10-20分钟,每天一次,5-7次为一个疗程,间隔2天即可进行下一个疗程。这种灸法适合治疗外感头痛。
艾芯姜灸:取缺穴,用新鲜姜,切成0.3厘米厚的片状,扎孔,小心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5-7次为一个疗程,间隔2天即可进行下一个疗程。
艾灸:取缺、涌泉、行间、太冲等穴位,按先灸后灸四肢的顺序施灸,将艾绒或艾条放入温灸盒中,小心系在穴位上20-30分钟,每天一次,5-7天为一个疗程,间距2天即可进行下一个疗程。
感冒表现:面红眼赤、发热头痛、恶心干呕、咽干舌燥、干咳痰稠、鼻塞无鼻涕、轻微出汗、大便干燥等。
风寒咳嗽表现:全身酸痛、鼻塞流鼻涕、咳嗽痰多、打喷鼻涕等。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坐姿,后头骨下,两根大筋边缘凹陷,与耳垂相平。艾灸穴具有醒脑养血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眼赤痛等感冒症状。
风门穴:选择坐姿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大椎下第二凹坑(2、3胸椎间),左右2厘米,或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边1.5英寸。针灸穴位具有疏风、解表等作用,主要用于伤风、干咳、发热、头痛、胸痛等不适。
列缺穴:双手拇指与其他四指自然分离,垂直交叉,一只手食指放在另一只手上,手臂自然落下,食指尖是列缺穴,灸穴具有咳嗽、哮喘、肌腱活血、水淋病、干咳、感冒、哮喘、喉咙痛等作用。
合谷穴:张开拇指和食指,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关节水平线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一、第二掌连接时,拇指和食指并拢,选择肌肉最高点的穴位。艾灸具有疏风解表、通脉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口眼歪斜、牙痛、手腕和手臂疼痛。
艾条悬灸:取风池穴,将艾条放在穴位上,将头发拨向两侧,小心5-7强。这种方法适合感冒。
艾条温和灸:取上述穴位,先灸头背,再灸四肢,将点燃的艾条放在距穴位2厘米的地方,艾灸3-5分钟,每天一到两次。这种方法适用于感冒。
腹部按时疼痛,大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稀疏,水分增加,甚至粪便中含有脓血、粘液、未消化食物、脂肪,或变成黄色稀水,酸臭,可出现排便紧迫感,大便腹痛、坠落、紧急、肛门烧痛等不适。
下巨虚:足三英里下6英寸,口下约一横指,胫骨前缘约一横指,小牛鼻与解溪穴连接,艾灸具有调节脾胃、经络、安神智、主要冶炼急慢性肠炎、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肋间神经痛、腿麻木筋挛等作用。
天枢穴:采用仰卧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腹部。在肚脐中间,两侧测量三个手指。艾灸具有健脾胃、调节肠脏的功效。主要用于便秘、腹胀、腹泻、腹水、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疾病。
关元穴:关元穴位于下腹,前中线。当脐中下3寸时,艾灸具有补肾益气、培肾固本的作用。主要用于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痢疾、脱肛等消化道症状。
艾条温和灸法:悬灸下巨虚或天枢穴,每次10-20分钟,每天一次,5-7天为一个疗程,间距2天为下一个疗程。
艾条回旋灸:选择谷、天枢、下巨虚穴,点燃艾条,与穴位保持一定距离,上下回旋灸,穴位灸10-15分钟,灸部分湿热淡红,每天一次,愈合后即可。
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且不规则,排便困难或排便间距长,腹胀、腹痛、大便带血等不适,部分患者还伴有头痛、头晕、腹胀疼痛、易怒等疾病,甚至引起痣、肛裂。
中湾穴:位于上腹部,前中线,当脐4英寸时,灸穴具有健脾胃的作用,主冶气机停滞引起大便不畅,欲解不可,腹胀少,呃逆频繁等疾病。
大肠俞穴:腰部,腰骨高点与脊柱交点向两侧张开两个手指,即第四腰椎棘突下1.5英寸。艾灸穴具有调节脾胃、排毒的作用,有利于排出体内毒素,防止便秘,维持胃肠道卫生。
艾条温和艾灸:点燃艾条的一端,将艾条垂直悬挂在选定穴位的皮肤上,距离皮肤3-4厘米,感觉湿热有轻微的疼痛水平。如果感觉太热,可以旋转移动,使湿热继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艾芯姜灸:取新鲜姜,切成0.2-0.5厘米片,穿孔,艾灸将姜片放在选定穴位的皮肤上,取大中型艾芯放在姜片上,点燃艾芯艾灸,感觉局部烧痛,稍提姜片,或更换艾芯艾灸,每穴2-5强。
上一篇 : 威灵仙的功效与作用(威灵仙的功效与作用副作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