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抑郁症当个“病”来说,而是以人为主体,我们会提的问题就不会是“抑郁症是什么”,而是“怎么样的人在哪些前提下,会出现类似抑郁症的表现?”
粗略回答后边这种情况:
最先抑郁做为一种情绪人人都有,但绝大多数人并不能掉在里边不出、也基本不可能沉溺到实施有目的的自杀行为深度——换句话说就是大多数人无需想多,你一辈子都不可能自杀的,别为了这类想象增强自己的焦虑了。
什么人才会自尽成功?这个命题很精准哦!不是自尽,而是自尽成功。后者代表着这样一种情况:不管现实还是心理层面,都和外部完全失去连接——也就是真的没有任何接近的人(没人知道他/她抑郁状态,同时即便有,被告方会主动拒绝和逃避与他人相处和联系)、真的什么都“不在意”(不在意自己、他人、世界上一切人事物)……假如你曾有过类似感受也不用焦虑或得意——真正沉浸于抑郁情绪自尽成功人士,不是几个瞬间有这些感觉,而是经年累月地这么搞,因此你会看到许多遗嘱会这么写:“我真的太累了…”或是“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实话,没人受得了长期这么煎熬!
再说说什么样的人才可能深陷这类境遇呢?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是:无价值感。极为底层、从内心深处涌现的、如同背景色彩一样无价值感。它不是人人都体验过的,那类某件事没做好、丧失一些在意的人事情时那种暂时和局部的挫折消沉可悲,而是渗透在整个生活中、如同渗入肌肤的纹身颜料那么无法去除状态,又像戴着一副以“无能”做镜片的眼镜,往哪看都没用、都只看到了“无能”这种结果…这种状态产生的制度牵涉到整个心理发展历程,再进行篇数太大就不细说了。产生这类无价值感的关键词是“底层”——心理结构的底层。放到一个人的身上,对应着人生最早期的心理发展基础、早到必须追溯到婴儿阶段。大致而言越初期被暴露于被忽略、不安全、不被爱不被照顾抚养环境里,成年(甚至到不了成年)后,这类无价值感也就越深越高。
其实在心理疗法行业,所谓“抑郁症”不仅是treatable,简直是cureable的。自然也没法绝世到违反正态分布规律——换句话说总有人仙人难救,还有人不治而愈,处于中间,只要找到好康复师,走出来只是时间长短难题罢了。心理疗法的下限是:处于自杀行为边沿、及其一小部分还能够接受协助的坚定的自杀者,再糟糕的,大家也力有未逮了。
其他:
“抑郁症”真是“病”么?
每个符合“抑郁症”诊断依据得人,表现、情况、内在机制都一样么?
即便先把它当个“病”来说,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也有“抑郁型精神病”、“抑郁型人格障碍”、“抑郁型神经症”的差异吧?这三种归类能够混为一谈么?
更别说是否真的存在“抑郁症”这么个东西?就好比你能从大自然里找个“1”出来不?那东西不会有呀!如果将全部具备“1”这个特性的东西都当1来命名与研究,会不会很容易发现,这些东西其他更丰富的特性都直接被忽略了?
或多或少,把人为划分的概念做为“真正”来探讨,就是耍流氓。
现代科学基于实证科学,体系完整严谨、眼见为实、高度结构型因此容易接受与传播。可是尺有所短,成系统的种类和概念化,副作用之一就是反客为主——“人”消失了,仅剩“病”和概念了。这是整个自然科学体系的短板——当它背景是浮躁和功利时。
不论是抑郁症还是其他概念,别忘记科学不是真知,一切存在才是。所以别回绝去观察和认知科学、及其其他一切既有经验以外的东西。
其他回答许多心理问题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既有生物学方面的因素,也有情感的、认知、社会的、行为的等非生物性的因素,抑郁症并非只是心理问题没有生理的前提。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