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健康养生网,关注健康养生知识!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4-01-23   作者:束缚者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摘要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病,大约有10%-15%以母乳喂养为主的宝宝,会有母乳性黄疸。那很多家长疑惑,母乳性黄疸是什么意思呢?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相关的难治性黄疸。大部分是宝宝出生时皮肤红润,但母乳喂养后不久皮肤就变黄了。停奶后,黄疸又减轻了。一般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宝宝通常吃得好,睡得好,体重增加正常。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是什么?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推断的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能抑制肝葡萄糖醛酸迁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高,活性高,使婴儿胆红素在肠道中重吸收,引起黄疸。

母乳性黄疸有哪些症状?

疾病一: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生后4~黄疸发生7天,2天~4周达到高峰。黄疸一般持续33周。~4周,第二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长至10周。

疾病二:儿童营养发育良好,体重增加,排便正常,排便颜色正常。

疾病三:儿童肝功能正常,肝脾不大,无贫血。

4:黄疸期间如果停止母乳喂养3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减少≥50%,如果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也不会达到原来的水平。

如何判断母乳性黄疸

判断母乳性黄疸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停奶后看宝宝的黄疸水平。如果停止母乳喂养488。~72小时后,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迅速下降到原水平的50%左右。如果再喂奶,黄疸会再次升高。基本可以认定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1.明确为母乳性黄疸后,不建议停奶,可少吃多餐,按顺时针按摩腹部,增加肠蠕动。

2.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退黄中成药促进胆红素排泄。

3.为了改变间接胆红素的结构,产生光异构体有利于从尿液中排出。

4.当胆红素水平超过15mg/dl时,可暂停母乳喂养,改为配方奶2天左右,直至胆红素降至安全范围。

5.胆红素达到20mg/dl,采取蓝光治疗。

如何预防母乳性黄疸

1.孕妇在怀孕期间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酒精和辛辣的产品,不能滥用药物。

2.为了减少疾病的发生,鼓励增加新生儿早期的乳汁摄入量,增加新生儿体内的热量,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

3.坚持少量喂养的原则,增加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降低黄疸的发生率。

4.应给予患者保暖、增热、预防感染等支持疗法,避免加重黄疸。

5.儿童出生后,应密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申明:本站内容仅做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