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健康养生网,关注健康养生知识!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养生知识 >中医体质分类(中医体质分类方法)

中医体质分类(中医体质分类方法)

发布时间:2024-02-29   作者:血色素人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摘要导读:什么体质的人适宜艾灸呢?这可能是很多喜欢艾灸朋友的关心的问题。要知道这个答案,就要先来了解下中医的体质分类以及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体质:中医人体体质分类有阳虚质、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气郁质。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属于什么样的体质,比如说阴虚或阳虚等,然后再根据自身体质进行艾灸治病,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中医体质分类(中医体质分类方法)

中医体质归类

阳虚质

阳在中医里边主要指身体温暧、体能、运动方面的功能。阳虚即人体脏腑作用活力不足,温煦功能减退,发生的畏寒喜暖证状。因此这种人平常畏寒喜热或体温偏低,耐夏不耐冬,爱吃温热食物。

对外界寒湿煞气反映也很敏感,冬季容易生冻疮。当受到病邪侵袭后多也化作寒症,病情中都不容易发热或热势低,等阴盛阳虚的证状表现,因此,补阳的食物或药品都有御寒的功效,尤其立冬后食用这类药物或食物对畏寒的阳虚体质者能提高其抵抗力。

阳虚关键艾灸中脘,神阙,关元,大椎,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阴虚质

这种人型多瘦小,面色多偏红或有颧红,常有烧灼感,手足心热,口咽干燥,多喜饮冷,唇红微干,冬寒易过,夏热难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数。本体质提议艾灸关元和神阙的穴位。

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滋补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本均可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是身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

阳盛质

凡强健的,声高气粗的,爱动的人,属于阳盛体质。该类人平常喜凉怕热,神旺气粗,口干喜冷饮,尿黄便结,病则易发高热,脉洪数有力,舌红苔薄黄。本体质的人不易生病,一经生病,多为急性病、爆发病。

故日常饮食常用补阴、清淡之品;运动量也要大一些,让体内积蓄的气血尽早散发出去,标准许可,每天进行凉泉、温泉水浴,须常清其过盛之热,适度补其耗伤之阴。常常艾灸乳房,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预防冠心病、肺炎并能治疗胸闷、发慌、气短、肋痛等症。

气郁质

该类人形体消瘦或微胖,面色腊黄或苍暗,平常性格急躁易怒,容易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病则胸胁胀痛或窜痛;或胸部小腹胀痛,月经失调,痛经;或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或气上冲逆,头痛眩晕;或腹疼肠鸣,排便泄利不爽,舌淡红苔白,脉弦。这类人等同于当代所称的抑郁型或抑郁质。

中医讲,气郁多为忧郁心烦、心情不舒适所致。因此,要调养气郁体质就要从气机入手,使气机顺畅。

太冲:位于大脚趾和二脚趾后方的凹处,是肝经的穴位,可以舒肝理气,减轻气郁病症。关键医治生气引起的头昏、胁痛、肚胀、口干。操作步骤:每日温灸10~15分钟。

膻中:在乳房正中的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膻中穴是八会穴当中的气会,是宗气聚会之处,能行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对调畅气机成效显著。医治胸闷、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等。操作:温灸10-15分钟;

期门:期门名喻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从而输入肝经。此穴位于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有疏肝理气、理气活血的功效,能够治疗由于情绪不佳引起的胸胁刺疼、烦闷等。操作:温灸15-20分钟。这三个穴位搭配使用,能起到很好的舒肝理气、调畅气机的功效。长期坚持,对提高气郁体质的各宗病症都有效果。

痰湿质

平常身体肥胖,或嗜食肥甘,嗜睡恶动,嘴中黏腻。食量较大,多汗,既畏热,又畏冷,适应能力差。

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或恶心干呕,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接之凹陷,小便不畅或混浊;或身头重困,关节痛重着,皮肤麻木不仁;或女性白带过多,苔多腻,普遍灰黑,或舌面罩一层黏液,脉濡或滑。

该类人宜多参加体育运动,让疏松的皮肉变致密牢固一些。痰湿体质的人可以适当将拔罐和艾灸结合起来应用,可以到达很好的祛除痰湿的效果,也能达到减肥塑形的效果。

平时自己可以先用刮痧的方法输通: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随后刺激穴位,艾灸和刮痧更替刺激: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丰隆,天枢,水路,阴陵泉,三阴交,曲池,合谷等穴位。

淤血质

平常面色晦滞,嘴唇色暗,肌肤甲错,常有出血倾向,肌肤局部有瘀斑,或身体某部刺疼,固定不移,或有肿块,推之没动,舌色有瘀斑或瘀点,脉细涩,或结代。

该类体质,重在气血顺畅,因此,要常常加强体育锻炼,饮食上多吃二些活血养血的食品;治疗上应活血法瘀,并配以补气理气。经脉调理穴:神阙、膈俞、肝俞、委中。

其实以上体质都能够艾灸,阳虚的人更适合艾灸。做艾灸,除了腹部穴位,多灸一下足三里和三阴交,灸之前之后多饮水,防止上火。一旦上火,降低艾灸的时间能够。慢慢来,逐渐上火、有排斥反应都不怕。

申明:本站内容仅做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